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对中国造成了深远且无法抹去的伤害。因此,穿着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和服在中国大地上行走,无疑成了一种禁忌。更何况,如果有人在公众场合,尤其是在某些特殊节日或特定地点,穿着和服招摇过市,那无疑是极为不妥的举动,这也很难获得民众的宽容与谅解。
在中国,几乎每一个人都怀着强烈的爱国情感,拒绝任何有可能伤害民族情感的行为。中国人民的这种情感是发自内心的,因此,当一些人在解放碑前公开穿着和服时,民众的反应几乎是自发的制止和举报,这一点我们可以理解。不过,和这一事件在同一时期发生的两件事情,却让我深思不已。
首先是“送冬节”——这个节日源自俄罗斯,是一个象征着告别寒冷的冬天,迎接温暖春天的传统节日。大家都知道,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大部分地区都处在寒冷的中高纬度地带,因此这个节日对俄罗斯人民来说,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。在俄国人的眼中,温暖不仅是舒适的代名词,更关乎生存的希望。因为,只有在气温回升后,农作物才能生长茁壮。直到1862年之前,俄罗斯的90%以上人口仍然是农奴,他们的生计全靠土地,因此“送冬节”更是承载了厚重的历史与文化。
然而在2024年春天,俄国人首次大规模地在北京举行送冬节庆祝活动,这是前所未有的尝试。更为特别的是,俄方表示,他们还计划在不久的将来在西安举办一次送冬节庆典。可见,俄国的表演艺术家们正在打算将这个节日逐步推广至中国,尤其是北方地区。毕竟,中国的北方一些地区,如东北,气候与俄罗斯相似,冬季严寒,甚至能感同身受俄罗斯人民的情感。因此,他们的推广也许是基于对气候和文化的某种共鸣。
展开剩余75%2024年5月9日,俄国将举行庆祝胜利日79周年的大规模阅兵仪式。事实上,俄罗斯每年都会举行类似的阅兵活动,尤其是胜利日阅兵,这已成为俄国的传统之一。2022年5月9日,俄国也举行过一次胜利日阅兵,那时正值俄国刚刚发起特别军事行动,国家上下都需要提升士气,阅兵显然成为了一个强有力的情感激励工具。而到了2024年,虽然俄国的军事行动仍然处于胶着状态,士气有所低落,但胜利日阅兵依然具有巨大的象征意义,有助于提振民众士气。
俄国对阅兵仪式的依赖,源自于他们对历史的尊重和民族精神的体现。尤其是卫国战争,对于苏联来说,是立国之战,是他们从困境中崛起的关键战役。如果当时败北,俄国甚至可能会面临国家灭亡的风险。因此,胜利日阅兵不仅是对过去辉煌的致敬,也是国家力量的象征。从1965年5月9日开始,胜利日阅兵正式取代了劳动节的阅兵仪式,成为了每年必不可少的活动。而11月7日的十月革命纪念日阅兵,在苏联解体后一度停办,直到2005年才重新恢复,但此时已经不再以纪念十月革命为名,而是为了纪念1941年那场艰难的红场阅兵。
俄罗斯显然是一个热衷于举行阅兵仪式的国家,似乎他们希望通过不断展示军力来彰显国力和威慑力。有些人认为,整天炫耀肌肉的背后,可能隐藏着内心的不安和虚弱。这个说法是否正确,我们不得而知,但无疑,俄罗斯的阅兵已经成为了国家文化的一部分,甚至成为了民族的象征。
另一方面,近年来中国人对“洋节”普遍有所排斥,尤其是圣诞节这个源自基督教的节日。对于大多数非基督教徒的中国人来说,圣诞节的庆祝显得有些格格不入。更有一些极端人士主张禁止庆祝这类“洋节”,认为这是对外来文化的盲目崇拜,不应在中国土壤上生根发芽。那问题来了,像送冬节这样的俄罗斯传统节日,是否也应当视为“洋节”呢?虽然严格意义上说,送冬节是东正教的节日,确实具有外国节日的性质,但我们也要看到,俄罗斯是中国的重要邻国,俄罗斯族人和中国的民族关系是密不可分的。因此,从友好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,送冬节的庆祝并不应当受到过多的排斥。
同样,若我们尊重俄罗斯族群的传统节日,是否也应该考虑照顾到国内的基督教徒呢?虽然他们在中国人口中占比不大,但他们的信仰同样值得尊重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庆祝圣诞节是否也应被视为一种包容文化的体现,而不是一种对外来文化的盲目崇拜?
5月9日的胜利日对于俄罗斯来说,确实是一个历史意义非凡的日子,值得纪念。然而,值得深思的是,俄罗斯今年选择在海参崴举行阅兵仪式,是否恰当。海参崴是俄国的远东重镇,曾经是中国的领土,但在1860年根据《中俄北京条约》被沙俄强行割占,这段历史对于中国人而言始终痛心疾首。虽然历史上俄国曾多次在海参崴举行阅兵,但如今在俄国军事行动陷入困境时,仍然在此举行阅兵,不禁让人感到有些不合时宜。
在当前形势下,俄国依然如此强硬地展示军力,是否有些过于挑战中国人的底线?尤其是当一些旅行社开始宣传海参崴的阅兵仪式,甚至将其作为旅游亮点时,这种行为显得尤为尴尬。或许这家旅行社的行为也反映出俄罗斯某些人的态度,仿佛他们仍旧视中国为“软柿子”,随便捏捏。
对于我们来说,海参崴不仅是被占领的土地,更是历史上屈辱的象征。如今,他们竟然敢将这一历史事件拿出来炫耀,这种态度无疑是对中国人民的挑衅。历史的伤痛并非如此容易被遗忘,这种挑衅式的行为只会加深两国人民之间的隔阂与不满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东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